2017年6月22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太重集團考察調研,囑咐企業用好我國交通發展和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歷史性機遇,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上創出更大的天地。
改革開放之后,隨著國家指令性計劃減少,傳統重型機械企業由于缺少市場概念,一度面臨無米下炊的窘境。走向市場后,又因為重機產品普遍存在社會效益好但企業經濟效益差的特質,企業自身造血機能嚴重缺失,生存環境普遍艱難。
從自身看,彼時的太重亦缺乏轉型突破的動力。干部職工普遍思想保守、安于現狀,管理上散、亂、差,很難跟上市場發展步伐。到2019年底,企業經營持續虧損、市場信譽嚴重受損、職工利益無法保障。
“當年立項、當年投資、當年投產,本身就是遭遇困難、戰勝困難的過程。每一步都是闖關,我們就一關一關沖,一直沖到底。”說起新生產線的業績,張逸眼睛發亮:2021年12月31日,國產化產線制造出了一片輪子,2022年一年我們就干了10個億。“企業的戰略定位決定了發展方向。不是太重不行了,而是面對新環境新情況需要作出調整。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,國家重型機械工業都能實現從無到有、由小到大,新時代,太重更應該也必須大有作為!”
從市場環境看,冶金、礦山出現產能整體過剩,市場波動很大,對重機產品的訂貨量銳減。從重機行業看,整體需求增長放緩。龐大生產規模、過剩生產能力“尾大不掉”,產品多在低端徘徊,同質化嚴重、精細化不足,市場需求縮減導致企業間低價競爭。
查看手機網站 | 掃碼微信溝通 |